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编辑室如何“拯救不开心”?6个脑洞大开的激励法 | 独家编译

2015-07-30 腾讯传媒 全媒派

你家的新闻编辑室boring吗?打卡、干活、打豆豆...脑袋不生锈才怪!全媒派推荐6个让新闻编辑室秒变“脑洞俱乐部”的好办法。一起拯救不开心!




本文由腾讯旗下产品“全媒派”独家编译,原文载于poynter.org,作者系Melody Kramer。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授权合作请联系quanmeipai0321@qq.com。


闻编辑室的小伙伴或许经常怨念:在一个不大的办公室里一坐就是一整天,机械地重复着选题、写稿、编辑的操作,偶尔为编程改版的任务一忙就是一星期。虽然勉强认得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几张面孔,但却没有时间好好打个照面。仰天长啸: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到头?




事实上,无论新闻工作者的时间表多满,也不能阻挡他们想要打破“固定工作模板”的野心。毕竟,松弛有度的工作状态才能触发灵感,并保持充沛的体力和对创新概念的敏感度。


好消息是,要想调节新闻编辑室的工作气氛并不难,今天就推荐6大“办公室活力套餐”,创造出最给力的办公氛围。


和“钓来”的同事共进午餐鼓励跨部门人员交流


在相对传统的新闻编辑室里,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都齐刷刷地“群居”在相应的栖息地:数字传播部的雇员扎堆在靠近窗户的位置,广播电台的人簇拥在办公室东南角,营销策划部的大佬们则霸占着办公室的中心区域……


按部门划分的座位布局一直是新闻编辑室的常态,但这样的模式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不同部门间的交流几乎是真空的。




于是,新闻编辑室中的不同部门似乎成了医院里独立的病患隔离室。工作中的好方法、好建议无法在同事之间广泛流通,这直接掐灭了创新的火苗。在这样的环境中,再新颖的想法也只能在从事相近工作的同部门间绕圈,很难获得“一鸣惊人”的机会。


面对这样的情况,《纽约时报》提出了“鱼缸午餐”方案,为跨部门交流创造机会。具体操作方法很简单:《纽约时报》在员工餐厅的一角放置了一口鱼缸,任何雇员走过都可以把自己的名片放进去;每个月都会有专人从鱼缸里“钓”出两张名片,这两位雇员可以凭借自己的名片免费共进午餐。




“鱼缸午餐”既不会给新闻编辑室带来太多额外花销,又可以为跨部门交流搭建桥梁,简直机智!


“群P的姿势要统一”搭建多线程沟通平台


不可否认,很多新闻编辑室已经具备比较强大的线上交流能力。国内用户使用的微信、QQ等应用都是高效工作的神器。每当小伙伴需要共享文件、上传报告或者交流想法时,这些应用就会派上用场。它们能帮助新同事尽快适应工作节奏,还能让出差在外的人员随时跟进团队进度。


利用相关程序进行线上交流确实能够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但是一旦此类交流被人为地限定在新闻编辑室的某个特定部门中,就往往会出现弄巧成拙的局面。


比如,一个公司里只有一两个部门建立了线上交流群而其余的部门仍采用邮件联络模式,那么一个身兼多职的小伙伴就必须跨越多个平台才能及时获取信息;这样一来,他很可能只选择和使用相同线上平台的同事交流而缩小交际范围。从整个公司的角度来看,线上交流平台的不一致渐渐在部门间架起高墙,交流被迫开启内部循环模式。



所谓“数据部门应该用群聊”、“编辑部门应该用邮件”这样的教条正是束缚新闻编辑室创新的罪魁祸首。如果挣脱这样的限制,不仅要求新闻工作者得淡化心中的“部门意识”,新闻编辑室也需要搭建一个允许不同部门间混合交流的线上平台,以鼓励跨部门脑洞的碰撞。


走起!楼道刷脸去!推介互动会促进跨部门交流


同部门之间对本部门的计划和成果高谈阔论,见到其他部门的雇员时却只有尴尬和沉默。这样的新闻编辑室似乎少了些许“大家庭”的温暖,更何况一味只对自己部门情况了如指掌的人,很难长期保持活力。那么,什么环境才能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互动呢?



对此,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视听部作出了如下尝试:在一个相对惬意的周五下午,视听部的雇员搬出了各种先进设备,并派专人把守在设备旁,为走过路过的同事进行讲解。借助这样的机会,即使不属于视听部的雇员也能接触该部门的职责和计划、了解那些平时和自己很少打照面的同事都做了些啥。这次互动收获了喜人成果:在电台工作的近50名雇员参与其中。



要想复制类似的互动会并不是件难事。选一个清闲的时间,找一个合适的主题,拉一帮同事一起准备,再加上几张引人注目的海报预先宣传,你就可以为新闻编辑室增添活力。


一张白纸+一根铅笔让小伙伴尽情吐露心机


好不容易找到创新的想法决定大胆推送,可是一想到要撰写多到让人晕厥的报告,或者花费大量时间制作实验模型,以此向同事和上司表述自己的想法,小伙伴一般都果断受不了。难道新闻编辑室就要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又一个金点子流失掉吗?其实不然。




要鼓励大家分享自己的idea,首先得找一个方便操作的分享方式。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以纸和笔为媒介完成这关键的举动,因为任何人都可以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找一个相对空闲的下午把各个部门的雇员召集在一起,给每个参与者发放纸笔,过一段时间后直接回收。经过这个过程,雇员对某些新闻产品持有的态度以及相关改进建议都被一网打尽。齐活!




老板带头,集体放空一天让创意在放松中迸发


新闻编辑室每天相似的时间表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长期如此,很容易因进入机械化循环,而不再思考如何向现有的系统输送新想法。


实际上,适当的放松和空闲能够点燃新闻工作者内心沉睡着的创新理念。看似无意义的“玩耍”说不定能整出大举动。(老板快来!)




纽约公共广播电台的数据新闻组就曾经在一个周五作出这样的尝试:小伙伴给自己定了两条规矩,一是在当天不能做自己手头的任何任务;二是在当天下班前和同事分享自己一天的“玩乐”成果。那天下班时情况是这样的:有人用纸创造了大量艺术品,有人用计算器把一大沓杂志中广告推销页面的定价逐一相加,还有人编了个记录窗外马路上汽车鸣笛次数的程序。



这样额外的“假期”几乎没有成本,但却能鼓励新闻工作者从身边的元素入手构思创新方案。


拒绝无聊沉闷的开大会让趣味分享会取而代之


因为传统开会交流往往过于正式,很多人由此开始构思新的“大型交流方式”。佐治亚州公共广播电台主持人、节目制作人Celeste Headlee就曾提出通过举办分享会来促进同事之间的想法交换:


“与会人员可以分享自己任何方面的想法。无论是工作上的感受、自己在广播节目中听到的报道,还是一部电影给自己带来的启发都可以成为讨论的焦点。”



有了这些神器,你还会嫌新闻编辑室太无聊吗?


感觉这篇文章非常适合转发给老板!!!


...

点击图片阅读我们的推荐



怎样写出人人都爱转的大神级公关稿?



回复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外媒转型 | 突发事件 | IP | 代码 | 传媒股 | 新闻毕业生 | 哥大女 | 媒体App | 数据报告 | 腾讯新闻 | 综艺 | 媒体人生存 | H5 | 可穿戴设备 | 新闻编辑室 | 新闻实习生

点击阅读原文或点击头像查看历史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